其實不只孩子需要學會自律,大人也很需要。尤其疫情三級警戒以來,跟孩子防疫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得很長,一方面可能摩擦和衝突也變多了,二方面可能爸媽無暇兼顧工作與育兒,不得以只好讓孩子手機多玩了一點、電視也多看了一點。
很慶幸兒子們國小的親職講座總是那麼實用又符合現況,尤其這次很應景的也從實體演講改成了線上演講, 2021/7/3 暑假的第一天,週六上午 10 點到 12 點的這兩個小時,莊明勳老師無私的分享再度拯救了我這位地方爸爸,筆記本裡抄滿了好多心得,也與大家分享。

目錄大綱(點擊前往→)
以身作則與說到做到
透過這場講座,希望可以把大人對於小孩的教養,從一開始是用講的,到後來可能是用罵的,變成是可以溝通的正向循環。改變的契機,其實在於大人自己,謹記 2 個原則:
- 以身作則:沒道理大人自己一直看電視、一直玩手機,卻跟小孩說不准看、不准玩吧!
- 說到做到:賞罰分明,說要請客就請客,說不給糖就不給糖,堅定、明確、落實!
用唸的、用講的、碎碎唸,從早(不要賴床)唸到晚(快去睡覺),太過頭都不好,而且通常一點用處都沒有。所以與其用唸的,不如用對的方法,讓孩子找到自己「想要的」,以及「成就感」,他們才能夠養成自動自發的精神,也就是自律。
也難怪跟讀書比起來,孩子可能更喜歡玩電動,因為那是他們這個年紀感興趣的東西,而且破關很有成就感。
棉花糖實驗
爸媽必須曉得,孩子若要養成自律,需要仰賴父母的鼓勵和陪伴。自動自發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是天生的,都是依靠後天培養起的。所以務必把握每次的機會教育,幫助孩子健全好的人格。
許多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聽過美國史丹佛大學著名的「棉花糖實驗」,結果顯示:「能夠控制自己的人,未來也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就。」濃縮成四個字,就是「遞延滿足」。
孩子可能國小,甚至學齡前,年紀還小,他如果請爸媽幫忙倒水、盛飯,這時候爸媽可以說正在忙,請他們等一下(例如 30 秒),而且是真的等一下(說到做到),而不是碎唸又順手幫他做完了。這個簡單的等待動作,可以幫助孩子訓練情緒和自律。
自律與人格的養成
但是倘若以為自律就只是把功課寫完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在自律人格的養成上,至少還有 3 件事情也很重要:
- 生活上的治理與獨立
- 情緒的自律行為
- 同理心的建立
生活上的治理與獨立
尤其如果男生會做家事,家庭會更和諧幸福。
情緒的自律行為
大腦的前額葉皮脂,負責衝動行為的控制,但是要到 20 多歲才會發展完全。這也凸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因為器官尚未發展完全,所以只能夠有樣學樣,父母講了不好聽的話(例如「屁啦」、「你個頭啦」),孩子也會學。所以父母講話的語氣不要有過多的情緒反應(太激動、音量突然提高),否則孩子容易變得暴躁。
同理心的建立
尤其少子化的緣故,每個孩子分配到的資源太多,例如家裡有 2 個孩子,玩具大概就是 2 份,而不會是爸媽或祖父母那一代的 5 個孩子共享一份玩具,所以現在的孩子天生就不會分享,強迫分享只會讓孩子覺得討厭而已(這是人性)。
那要如何學習分享呢?國小中低年級的孩子,可以透過繪本故事書來學習,例如那本應該滿多家庭都看過的《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》。國高中的孩子,則可以透過真實的感受去學習,例如跟著爸媽去上班、跟著爸媽去餐廳點餐,在真實的場合深刻體驗爸媽的辛勞(對,就連點餐必須面對那麼多的選擇,其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)。
具體的自律養成方法
講座下半場的重點,著重在自律的養成,老師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作法,包括:
- 一次做好一件事
- 自然後果的負責
- 停看聽教養法則
一次做好一件事
到底要怎麼樣才不會做事拖拖拉拉、一下子玩、一下子看電視呢?可以運用「時鐘法」,人類的專注時間大約 20~30 分鐘,必須減少干擾,先去上完廁所,先準備好開水,中途不可以離開座位,大約為期 2 個月的時間可以慢慢逐步養成習慣。
但是 20~30 分鐘時間一到的休息時間,不可以玩手機或看電視,因為再度回到座位上寫作業或看課外讀物的時候,整個心思會都是剛才的畫面,根本無法專心。
自然後果的負責
這個主題在阿德勒心理學裡面講了很多,舉例來說,爸媽說到做到,不幫忙收課本,孩子如果睡覺前沒有自己整理書包,隔天上課沒帶東西被老師處罰,就是一種自然後果的負責。
讓孩子成為有「目標」的人,才會有做事的動機,對於後果也就比較能夠承擔和負責。根據「計程車理論」,沒有目標不僅危險,而且很難自律。計程車理論的故事是這樣的:因為不知道下一個客人在哪兒,所以只要看到有人招手,計程車通常就會大迴轉,此時很容易發生車禍。
因此,父母要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多去學習,看看這個世界,進而產生興趣和目標。每次週末都去一樣的地方(例如住家附近的公園),孩子一定覺得超無聊,不妨搭公車、搭火車、搭高鐵,去外地城市散步。
尤其不要讓孩子覺得考試是唯一,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不是考試科目的活動(例如籃球、足球、童軍、露營),提升他們挑戰和探索世界的能力,呼應剛才說的,進來產生興趣和目標,未來會是一個負責的人。
同樣地,如果學習英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,那麼目標和動機就太低了,但是如果是為了將來出國時能夠跟外國人聊天,那麼動機和學習成效就完全不同了,會高出許多。
停看聽教養法則
除了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人格,父母在教養方面也有很多需要精進的地方。就跟通過平交道時一樣,謹記「停」、「看」、「聽」三字訣。這三招我個人獲益良多!
所謂的「停」,是指 5 秒鐘的情緒停頓期,設立一個「冷靜區」,父母和孩子生氣時,就去冷靜區深呼吸一下, 5 秒鐘不夠,就 10 秒鐘、 20 秒鐘、 30 秒鐘,等情緒冷卻後再出來。媽媽的冷靜區可能是廚房、爸爸可能是書房、孩子可能是臥房。
這個 5 秒鐘冷靜停頓的動作,可以大幅改善家庭的和諧氣氛。舉例而言,孩子打翻了一個水杯,在經過冷靜之後,父母可能會從想罵人(「幹嘛打破水杯啦!」)轉變成關心(「有沒有燙到?」、「有沒有受傷?」)。
所謂的「看」,是指用「事實溝通」來取代「情緒溝通」。例如孩子考試考差了, 55 分不及格,若是情緒溝通可能這麼講:「你考那麼差,笨得像豬一樣!」但是「笨得像豬」並非事實呀,所以事實溝通會說:「你怎麼了?下次如何考好一點呢?」
事實溝通是討論問題,想方設法去扭轉我們不想發生的結果,比方說讓考試不及格變成及格。相反地,情緒溝通則易生藉口,同樣是考試不及格,孩子可能會頂嘴說還有人考得比他更差。
所謂的「聽」,是指父母閉嘴,專心傾聽。大原則就是「讓孩子自己講」,父母不要罵,不要妄下評語,而是適時給予簡單的結論,這樣孩子自己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(畢竟是他自己嘴巴講出來的),也才能夠更快做出改變。所以父母不要急著指責,而是要讓孩子自己說出原因。
很可能原來考試考不好,是因為玩手機玩太晚了(爸媽可能也知道,但是這個原因要讓他自己說出來,代表他有在反省),所以考試考不好也是一種自然後果的負責,一種代價。這邊額外補充一點,整場講座不斷提到「說到做到」,父母若做不到一輩子都不讓孩子玩手機,那就千萬別講「考試考那麼差,我再也不給你玩手機了」這種話。
父母除了「聽」孩子講、除了「看」見事實、除了「停」止生氣之外,也可以運用「複誦法」,讓孩子講一遍你交代的事情,確保他有聽進去,避免再犯。
專注力與自律
講座的最後,提到了幾個會讓專注力下降的東西,包括零食、含糖飲料、精緻食物,所以早餐不要吃太多糖,有助於維持孩子的專注力,上課會比較專心。知名小兒科醫師王宏哲和黃瑽寧都有在臉書粉專和書上提醒過。
除了飲食控制還不夠,更要搭配運動習慣。記住,動得夠,則靜得下;相反地,動不夠,則靜不下。舉例來說,週末若是有外出踏青,週一、週二就比較靜得下心,然後週三又開始浮躁了,此時可以考慮在家跳繩,或是參加學校室外的社團活動。
也提醒一下,「勿」開小夜燈睡覺!因為在我們額頭位置的松果體掌管了賀爾蒙、褪黑激素、生長激素,所以開小夜燈睡覺的孩子,會容易感冒生病,因而睡不好,抵抗力就變差、易胖、假性近視、情緒不好、性早熟、增加離癌風險。所以保護好松果體,有助於專注力的提升。
結語
不只孩子,大人也需要學會自動自發的自律精神,因為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和技巧,對於做人處事有莫大的幫助。謹記「以身作則」和「說到做到」這兩個原則,透過家庭教育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人格。在教養方面,爸媽可以活用「停」、「看」、「聽」三字訣,對我個人相當受用。除此之外,少吃零食,搭配運動,勿開小夜燈睡覺,都有助於提升專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