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加李柏鋒鋒哥的《學會 OKR ,在 2021 年高速成長【個人品牌班】》心得:設定遠大目標,取得重要的關鍵結果


其實 OKR ( Objective & Key Results, 目標與關鍵結果)已經行之有年,並非全新的東西,被廣泛運用於 Google 、 Intel 等大型企業,比 KPI (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, 關鍵績效指標)更具體明確,非常適合用來制訂年度計畫和策略規劃,是一種溝通、檢討、調整、協商、共識的工具。

於是 2020 年的歲末年終( 2020/12/22 ),報名參加了 Inside 主編李柏鋒(鋒哥)的 OKR 課程,在課堂上學習和演練了正確的知識和心法,這樣在落實 OKR 的時候才不會偏離原理太多。而且非常幸運的是,課堂上還有孫治華老師共同指導,幫忙點出 O 和 KR 的盲點與瓶頸。

鋒哥和治華老師正在點評學員們的 OKR 。 1 個目標,搭配 3 個關鍵結果。
鋒哥和治華老師正在點評學員們的 OKR 。 1 個目標,搭配 3 個關鍵結果。


先說明一下什麼叫做偏離原理呢?舉我在課程結束後,私下詢問鋒哥的問題為例:「 OKR 是不是只能夠用來訂遠大的目標呢?」鋒哥回覆:「是的,一般例行公事我們就不用 OKR ,反正本來就要做。」這是導入 OKR 時的誤解之一,誤以為可以把待辦事項清單( TODO List )塞入 OKR 表格裡。

如何制訂目標?

實際上, OKR 的 O 必須是比較遠大一點的目標,這點務必牢記在心,直覺想到的都不是目標,要遠大一點,有野心,要邊做邊反思的才是目標。此外,目標要自己能掌握,而且分階段執行。只是損益兩平的不是好目標。

所以目標首先必須可行,再者必須顯而易見( Why,為什麼做?),成功時必須提供明確的價值( What,做些什麼?)。套用 SMART 方法,最好加上截止期限。例如:在 2021 年底前,成為微軟官方認證的 MVP 技術專家(按:老爹也真的在 2021 年 11 月實現了這個目標,笑)。

接著我又問:「通常是訂 3~5 年這種長遠的目標嗎?」鋒哥回覆:「不是的,通常短,例如一季,邊做邊調整。」也就是說,目標可以隨時甚至頻繁地修改。此外,個人通常比公司容易導入,因為沒有組織障礙,公司有太多的繁文縟節和例行公事。

最後我問:「一定只能夠有 3 個目標,每個目標 3 個關鍵結果嗎?」鋒哥回覆:「當然也不是,可以是 3~5 個,但是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,所以我們只挑最重要的 3 個目標來規劃。」

如何制訂關鍵結果?

回到 OKR 的 KR ,也就是關鍵結果。制訂的過程,儼然就是量化企圖心的過程。必須具體,而且兼顧量與質。表達可衡量的里程碑,描述結果,絕對不能夠像例行公事。應該出現完成、公佈、成為等具有實質意義的動詞,使用「提升」和「減少」,而非「優化」這種模稜兩可的詞彙,也不要用「很好」、「很棒」等華麗卻無法量化的形容詞。

舉例來說,假使我的目標是「在 2021 年底前,成為微軟官方認證的 MVP 技術專家」,那麼比較差的 KR 可能會這麼寫:

  1. 在部落格發表文章
  2. 舉辦開發者小聚
  3. 在技術年會發表專題演講

一般的 KR 可能會這麼寫:

  1. 在部落格發表 36 篇文章(老師點評,每月一篇才 12 篇不夠野心 XD )
  2. 舉辦 6 場開發者小聚
  3. 在 2 場技術年會發表專題演講

出色的 KR 可能會這麼寫:

  1. 在部落格發表 36 篇文章,每篇文章按讚數 ﹥ 50
  2. 舉辦 6 場開發者小聚,每場人數 ﹥ 20
  3. 在 2 場技術年會發表專題演講,每場聽眾 ﹥ 50

OKR成功的關鍵

談到 OKR 的成功關鍵,定期的進度追蹤很重要。大約一季一次,每次花上 2 個小時。找個朋友或同事或上司進行對話,由主要執行者講話,擔任導師的那端給予回饋和讚揚。

實務上,會針對 KR 進行評分,完成度介於 0 到 1 之間,並非一定要達到滿分 1 分,理想值為 0.6~0.7 分,太低代表執行績效有問題,太高則代表目標不夠野心。此外,檢討也並非針對人,而是共同討論,可能是環境或目標出了問題。務必牢記在心, OKR 是一種「溝通」工具。

鋒哥的簡報裡,還推薦了很多本好書。

  1. OKR:做最重要的事》:經典,但不好運用。
  2. 33張圖秒懂OKR:Google人才培訓主管用圖解掌握執行OKR最常見的七大關鍵,高效改革體質、精準達標》:實務看這本。
  3. Goals!沒有目標,你哪裡都到不了:12步驟解決你人生、職場、家庭、社交的魯蛇焦慮》:學習設定目標就看這本。
  4. 解放員工90%潛力的1對1溝通術:來自日本雅虎成功經驗!》:如何追蹤和溝通OKR可以看這本。

補充商業思維學院的年度目標設定技巧

個人版

除了傳統的 OKR 衡量指標之外,還可以再多做兩件事,就是「盤點資源」和「行動細則」。

「盤點資源」可以知道自己有什麼、缺什麼,有什麼,就善用(例如資金、技術、人脈),缺什麼,就找人幫忙(例如無法早起,就設鬧鐘或請家人叫醒)。

「行動細則」是達成關鍵結果中間的步驟和過程,當然行動細則越詳盡,關鍵結果也就越可能達成,而且以短週期行動來取代長週期行動,也就是敏捷的概念。

企業版

除了個人目標之外,企業是以獨立個體方式存在的,有時甚至肩負了好幾個家庭的責任,所以策略上自然與個人稍有不同。根據商業思維學院 Gipi 院長的建議,身為創業者、經營者、大老闆、小微商家,至少有四個層次的構面需要思考,由上而下展開,分別是:財務構面、客戶構面、流程構面、學習成長。反過來,由下而上則是支撐的力量。

具體而言,所謂的「財務構面」,是指為了達成年度目標,在財務上設定的目標,常見的包括:增加營收、擴張規模、改善成本結構、增加資產利用率。

所謂的「客戶構面」,是指對客戶的價值主張,畢竟市場上的替代方案和競爭商品那麼多,客戶為什麼要選擇你呢?可能的客戶價值主張包括:提供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、更優良的品質、更親便的服務取得方式、更多元的產品與服務選擇性、更多且好用的功能、提供更優質與友善的服務、發展合作夥伴關係、更清晰的品牌價值。

所謂的「流程構面」,是指為了達到財務與客戶目標,我們必須要調整、建立與優化哪些流程。例如為了強化對客戶的服務,可能需要把貨物的配送時間從 24 小時縮短到 12 小時,此時就需要調整內外部流程,包括內部的撿貨、包裝,以及外部的配送。

所謂的「學習成長」,是指組織是否已經具備做好上述事情該具備的能力呢?我們的員工、主管、老闆自己,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能?包括:員工需不需要要培訓?關鍵人才需不需要招募?組織架構需不需要調整?團隊文化需不需要重塑?

結語

話說下了課的當天,鋒哥的臉書貼文串裡,孫志華老師的留言也提到, OKR 的書籍不是拿來看的,難怪自我己在看書的時候也覺得很難導入, XD 。

現在,我們已經知道 OKR 的 O 要夠遠大有野心、 KR 是量化結果的描述,絕非只是例行公事的待辦清單列表, 60%~70% 是理想的完成度。想消滅待辦清單,就要用其他消滅待辦簽單的方法。此外 OKR 也是一種聚焦工具,幫助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

那麼就讓我們從制訂 3 個目標,每個目標 3 個關鍵結果開始吧!也別忘了定期與導師溝通、檢討、調整喔。